豆漿好處多:10 個你可能需要重新認識的不濾渣豆漿2024-10-18焦糖怎麼做?在家輕鬆DIY焦糖豆漿!只需超商鮮奶、豆漿和二砂糖,天天喝到左岸的幸福2024-11-30 你只是想追求豆漿蛋白質?6個原因解釋:NINETY PLUS每杯$200搶著喝,精品豆漿$100沒人理? 2024-11-04 咖啡豆界愛馬仕NINETY PLUS來台了! 一則新聞標題下著:每杯只要200元起。這讓我不禁想聊聊心中一直有的疑問,就是精品咖啡能每杯$200還說便宜,同樣容量豆漿,賣到$100,就被打臉了? 過去幾年,豆漿專賣店一間一間開,很多業者用了精品豆漿、頂級豆漿來描述自己的產品,耶濃自己也正在推動精品豆漿運動。但精品豆漿在台灣似乎沒人在乎。這篇文章,就是來探討6個原因,來探討這個現象。 一、黃豆等級概念 仍停留在非基改的食安議題 咖啡豆產區分級制是決定精品品質的分類標準,黃豆在品質的分級上只大致分給畜生吃的飼料級、給一般人吃的食品級,與友善土地的有機等級, 其中,飼料級常跟基改豆畫上等號,而台灣無糧商家卻把飼料級和食品及黃豆混在一起給人食用,於是早在7~8年前由於食安問題,媒體就開始重視台灣很多餐桌上的豆製品都是基改豆。 記得當時,每一家都標榜自己非基改,甚至成為行銷的訴求,好像覺得標榜非基改就是高大上,價格就會比傳統早餐店較高,甚至認為這就是高品質豆漿。 經過這幾年,根據糧食供需年報,2007 年,國人年均大豆消費總量為 7.33 公斤,到了 2022 年,國人年均消費總量來到 13.11 公斤,整整翻了一倍。農糧署雜糧特作組組長林傳琦說明,食用量最高的豆製品之一就是豆漿。 不過矛盾的是,但依據食力的研究,2022年大豆進口量扣除非基改大豆、飼料、榨油等用途,仍高達七成基改豆不知去向。這結果代表這幾年,無良商家依然存在,消費者也開始麻木或妥協。 我們認為,非基改豆食安問題更大於品質提升的意義,畢竟,基改對人有害,當然不能用,使用非基改,應該只是維護消費者安全的基礎。根本對提升精品豆漿毫無意義。 二、黃豆和咖啡豆出生生世差很大 後來,這3-5年,台灣大肆推動台灣豆的發展,全台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農試所都發展出很多優秀的台灣豆種,像是有奶香味的花蓮一號、小顆但香甜度極佳的嘉義金珠、量產最大的高雄十號…..。 台灣的精緻農業實力,要開發到種植一個精品級的黃豆,絕對不是問題。此時精品豆漿的發展看似出現曙光,但到目前為止卡關無法比擬精品咖啡的原因可能有二: 1.黃豆的生豆處理 驚喜度不高咖啡人工採收是為了採收成熟的果實,精心挑選的成熟果實,會影響精品咖啡的品質。黃豆早期是的確人工採摘的,但也是等待全部熟成尚而同時進行,並沒有必要進行這麼嚴格的挑選流程。但可以確定的是,黃豆進行人工採摘的少量性,勢必造成高成本,導致產品的高單價,目前市場勢必不能接受的,這也是目前機器大量採收是主要的作法。 其次,咖啡的日曬和水洗等主要生豆處理流程,影響著莊園咖啡豆的特色風味;而黃豆的生豆的確也有其技法上的差異,像是黃豆也分去殼和不去殼;或是,老豆和新鮮豆的用法上的差異。但無論如何,細膩度始終和咖啡上的表現有段距離,但也可能是豆漿界至今沒人能把這差異說一個好故事。 2.市場需求的黃豆種植目的減少咖啡的種植當發現提神的價值,並且是文藝、哲人和商人的醒腦日常,種植本身就有龐大的需求存在,至今,一杯4,200塊的咖啡就是透過稀有品種競標後的產物。 而早些年黃豆種植是農人休耕為了修復土地而輪作,直到這幾年政府的推動,搭配產業想透過行銷,讓精品豆漿誕生,才透過農會的契作,大批種植。然而,畢竟這是推的動能,而非實際需求使然。因此,這兩年,台灣黃豆很多農民不太願意種,但在農會或農試所的協助下,仍配合種植。不過卻出現供過於求現象,台灣黃豆變成了軍人、國小的早餐飲料,很多標榜台灣黃豆的豆漿,也都經營得很辛苦。 三、一杯手作咖啡 VS 一杯手作豆漿的故事差很大 從生豆進口到一間咖啡店後,這故事可以講的很豐富。從烘豆的深淺、研磨的粗細、水溫的溫度、沖泡方式、杯子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有得過獎的咖啡師、世界比賽評鑑後的分數,跟你分享它的細膩,然後當你拿到一杯咖啡後,熱咖啡和冷卻後的風味又造成風味的不同。 一杯咖啡的價值,從這豐富的故事,就可知道,故事越豐富,價格越驚人。 而豆漿呢?從產地到豆漿店後,豆漿店透過機器大量生產,就算機器是個日本進口的,畢竟大量生產,就跟手工單杯的細膩有很大差異。然後生產出來,就不是立即飲用,而是裝瓶在賞味期限內飲用完。 值得一提的是,不濾渣豆漿的生產方式,的確在生產上跟咖啡接近。以耶濃豆漿來舉例,純手工一杯或一罐的生產過程,就是單批量生產的,這必須考量四季與每天溫度的變化,來去調控水溫,進而影響黃豆熟成的程度與研磨的細膩度,就這一點,13年來的耶濃,不濾渣豆漿會被認為高價,卻還是被客人買單,應該就是在這細膩流程後,最後風味的品質,是會被一些嘴尖的美食家所認同的。 但要講一個關於豆漿的成為精品的故事,就算是耶濃豆漿,要跟咖啡比,還是差了很大一截。 四、你的品味真的夠? 接著就得談到為什麼這幾年台灣豆漿產業的品牌化蓬勃,也都看似朝向”精品化”發展,卻向煙火般瞬間燦爛卻也瞬間消失呢?這裡小編不提那些豆漿品牌,但你身邊曾經聽過很厲害的豆漿品牌,但怎麼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耶濃,發展的早,實際上也成功的早,所以體會無常也很早。耶濃從地攤創業爆紅後,到加盟連鎖與一間央廚,最後又回歸到一間店。這歷程的確也必須承認自己就是煙火群的一個。 這答案,耶濃認為消費者也得自己問問自己四個層次問題: 1.你真的喝得出差別?要找出精品黃豆其實不難,台灣本身幾款特色豆外,日本北海道十勝,也都是很有特色的黃豆,但如果不是真的豆漿控,要讓一般人,喝出其中差異,是有困難的。其實就算咖啡、或是茶、又或是紅酒,真的能喝出差異的又有幾人呢? 2.這差別對你重要嗎?就算讓你喝出來它的特殊性,這對你重要嗎?還是只是嘗鮮,或是你只是覺得不過就是豆漿罷了。就像幾年前大家說愛台灣就要支持台灣豆,試問支持台灣豆的力量究竟是甚麼?可以支持一次,但豆漿選擇很多為什麼要一直支持呢? 3.很重要但對你是需要還是想要?這回歸到就算很特別的豆漿,大部分對豆漿只存在需要的階段,而非追求精品的想要階段。大部分的人,就是覺得他只想要補充大豆異黃酮、只因為乳糖不耐症想透過豆漿補充植物蛋白,又或是體重控制者只想透過豆漿擁有飽足感和高纖。這些超商豆漿就能滿足了,為什麼非得一直追求特殊精品豆漿。 4.你的需要能否想對願意付出精品豆漿的價格?就算以上三點都成立,因為從原料、製作到包裝的成本,都打破了傳統豆漿的極限狀態,這麼高昂的豆漿,你願意因為需求而不在乎口袋深厚去一直掏錢飲用? 五、文創設計豆漿豆腐店能改變文化? 咖啡成為精品的過程中,品牌行銷設計這環的確也是關鍵因素,於是這幾年越來越多業者將豆漿文創化,將傳統的豆漿重塑形象,從店的外觀、店內氛圍、產品包裝、菜單到官網形象,也有將豆漿工廠打造成觀光工廠,甚至是將一台豆漿機塞進一間店,現場製作給客人看。這些對於豆漿文化的升級都是很棒的一件事,但這樣真的能讓豆漿變成精品? 如同上述,這些很多店,一開始消費者都會給予支持,也都有開幕行情,但經過了幾年,同樣一群人一但失去新鮮感,當發現所買豆漿喝起來,其實附近的店家、甚至是超商差不多,風味上沒有明顯的記憶點,加上功能性不過就是養生或補充蛋白,也沒非得要某一個品牌。所以在沒有品牌忠誠度時,又當一杯豆漿賣很貴的時候,消費者沒感受到其價值或CP值時,消費者自然而然會消失。 所以花了很多高昂費用的文創設計的豆漿店,可能因為豆漿或豆腐利潤不夠高,來客數又不足,加上需要一定人工作生產,成本過高下,很容易就陣亡。 六、定位影響結局:豆漿蛋白質 PK 醒腦提神 用最簡單的思維來推論,咖啡起源就是讓一隻羊興奮下的提神定位,和豆漿中國古老日常養生的定位,究竟哪一個比較誘人?又或是哪一個需求度可能比較高?這一點或許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從歷史上那些低層用咖啡維持體力的工人、或是跑到咖啡館刺激腦部產生興奮感,而去探討人生和事業的伏爾泰、盧梭或孟德斯鳩等哲人或商人,對照亞洲人偏重日常養生與營養均衡的豆漿來比較,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人人時間不夠用下,應該比較需要短暫興奮和提神,畢竟同樣功效還合法的東西並不多;但要講養身能替代豆漿的,卻可能還有不少。 現代咖啡走向精品、氣質和品味的路線,其實早在四百多年前,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時就奠定下的基礎;在倫敦,有「靠咖啡運轉的城市」之稱,商人們在咖啡館談生意,文人們在這裡交流思想。例如,英國的羅伊咖啡館就是著名的文學沙龍。而豆漿的養生飲食觀,至今仍停留在500多年的文化定位,難以撼動。 結論:精品豆漿文化還言之過早 透過上述的探討,我們認為要打造一杯精品豆漿或許容易,但要發展成精品豆漿的文化,可能還言之過早。畢竟文化是包含消費者認同這一塊的。 但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精品豆漿體驗教育不足,也少了國際精品品牌行銷,才導致沒辦法跟咖啡相比。我們對這點還是持保留看法。 咖啡界有星巴克這種國際品牌,讓喝咖啡成為一種高大上氛圍,也有藍瓶(blue bottle)追求最新鮮手沖咖啡的從產地到品牌的緊密產業鏈。台灣的確少了這種手臂很粗的財團去做這種事情。但是從上述發展歷史、原料來源與處理、沖泡技藝、體系標準化、消費者品味….等因素,在短期間內,光靠行銷都只是瞬間爆紅的可能,熱潮過了,如果文化仍未改變,仍舊是會回到原點的。因此,豆漿要叫精品可能還太早,產業和消費者仍需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