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漿禁忌:哪些人不能喝豆漿?6種可能需要注意豆漿攝取的朋友
2025-05-19
幾歲可以喝豆漿呢? 主要是最近,台灣知名母嬰品牌媽媽餵(Mamaway)日前在社群發布影片,宣稱市面上的嬰兒奶粉含糖量高,甚至比喻「等於喝下兩瓶全糖可樂」,造成新手媽媽們的焦慮,社群上就常看到有爸媽討論,到底寶寶一歲後,該喝什麼奶才好?
有人推牛奶,有人說配方奶,還有人對豆漿充滿好奇,甚至有些聽起來讓人心驚驚的「餵養爭議」浮上檯面,弄得大家心慌慌,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對。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透過國內外兒科醫生、營養師和信譽良好的健康機構的研究,用最白話、最貼近你日常的方式,深入探討嬰幼兒在不同階段的奶類選擇,特別是關於「豆漿取代母乳或配方奶」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到底幾歲可以喝豆漿呢?希望能讓你在育兒路上,更有信心,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一個超級重要的原則:寶寶在一歲之前,只能喝母乳或嬰兒配方奶。這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所有專業兒科醫生和健康機構的共同建議。
為什麼呢?因為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完美的食物,它含有寶寶成長所需的所有營養素,還有珍貴的抗體,能保護寶寶不生病. 如果母乳不夠或不是選項,那麼嬰兒配方奶就是最佳替代品了。配方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確保它能提供寶寶在快速成長期所需的全部營養,包括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有些爸媽可能會想,牛奶不是也很營養嗎?或是豆漿不是植物性蛋白也很好嗎?答案是:寶寶一歲前,絕對不能喝牛奶、豆漿或其他植物奶。
牛奶含有太多蛋白質和礦物質,小寶寶嬌嫩的腸胃根本無法好好處理,容易造成負擔。
大部分植物奶,除非經過特別強化,否則無法提供寶寶早期發育所需的各種關鍵營養素。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是生長發育的黃金期,任何營養上的不足都可能影響長遠發展。
所以,請各位爸媽務必記住,在一歲前,母乳或配方奶是寶寶唯一的「奶」選擇,除了開始吃副食品後可以少量補充水分。這不是限制,而是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所做的最佳保護。
當寶寶滿一歲後,飲食選擇就會變得多元許多。這時候,他們的營養來源應該以固體食物為主。奶類雖然仍然重要,但主要是作為輔助,補充食物中可能不足的營養素和熱量,並幫助寶寶從母乳/配方奶過渡到更多樣化的飲食。
豆漿是植物性的蛋白質來源,也是許多家庭考慮的牛奶替代品,特別是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牛奶蛋白過敏或採取純素飲食的家庭。
有些營養師建議,從寶寶滿10個月開始,就可以少量嘗試無糖豆漿,但必須密切觀察是否有任何不適或過敏症狀,如果出現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而一歲後,無糖【強化型豆漿 (Fortified soy milk) 】是可接受的牛奶替代品。
什麼是強化型豆漿呢?在國外就是通常會添加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使其在營養上能與牛奶媲美。
而台灣超商上架產品有些就是這類產品。但一般媽媽可能更偏好原型食物來給寶寶營養。此時,像是耶濃豆漿的芝麻豆漿、南瓜豆漿或是紫米豆漿,可能就是強化型豆漿的不錯選擇。
或是媽媽可以搭配自製的副食品,用無糖豆漿(推薦:耶濃無糖豆漿),搭配南瓜泥、蘋果泥…等原型食物,更是一個好選擇。
不過,美國領先的兒童健康組織建議,除了強化型豆漿,不要用其他植物奶來替代5歲以下兒童的牛奶。
豆漿的脂肪和蛋白質組成最接近牛奶。 豆漿的飽和脂肪含量較低,並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助於腸胃蠕動。它還含有大豆異黃酮,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但是,一般豆漿的鈣含量不如牛奶豐富,所以如果選擇豆漿,一定要選購強化型豆漿。
這是關於豆漿最常見的誤解之一。很多人擔心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也就是植物雌激素)會擾亂寶寶的內分泌,導致性早熟。
但事實是:不太可能! 雖然大豆異黃酮的結構與人體雌激素相似,但它的作用非常微弱,大約只有人體雌激素的千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寶寶需要攝取極大量的豆製品才可能達到影響內分泌的劑量,這在正常飲食中根本不可能發生。
美國兒科學會的期刊《Pediatrics》也指出,沒有證據表明豆漿中的異黃酮會對孩子的荷爾蒙或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相反,一些研究還發現,大豆異黃酮可能對預防某些癌症有保護作用,例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前列腺癌。
甚至有人提到,牛奶中的「真正」哺乳動物雌激素和IGF-1,反而可能導致乳癌、性早熟等健康問題。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過度餵食和營養不均造成的「肥胖」,這才是兒童性早熟最常見的原因。
和大豆蛋白過敏一樣,豆類也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一。如果寶寶對豆漿過敏,可能會出現皮疹、流鼻涕、喘息、腹瀉或嘔吐等症狀。
在首次給寶寶嘗試豆漿時,建議從少量開始,並連續觀察三天。如果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餵食,並諮詢醫生。
大豆中含有棉子糖等寡糖,人體不易吸收,可能會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氣體。寶寶的腸胃功能比較弱,吃多了可能會脹氣或腹部不適。所以,初次添加時,應從少量開始,讓寶寶慢慢適應。
必須選擇「強化型」和「無糖」的豆漿。所以像是耶濃豆漿的芝麻豆漿、南瓜豆漿或紫米豆漿等,就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無糖很重要,因為2歲以下的兒童應避免添加糖。
不同品牌的豆漿,營養成分差異很大,所以要仔細閱讀營養標示,最好還是諮詢兒科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
隨著植物奶的興起,許多爸媽也考慮給寶寶喝杏仁奶、燕麥奶或其他植物奶。然而,美國兒科學會和其他健康專家明確指出,除了強化型豆漿,大多數植物性牛奶在營養上並不等同於牛奶,不建議用來代替牛奶。
總之,大部分植物奶的脂肪含量不足,而脂肪對寶寶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如果寶寶不喝牛奶,而選擇非豆漿類的植物奶,爸媽需要非常小心,確保寶寶能從其他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脂肪和蛋白質,例如堅果醬、起司、全脂優格等。而且,許多非乳製品奶都添加了糖,所以如果選擇這類產品,一定要買無糖的。
在為寶寶選擇和引入新的奶類時,爸媽們一定要謹記以下幾點:
這是最重要的建議。每個寶寶的身體狀況都是獨特的,他們的過敏史、消化能力和營養需求可能不同。兒科醫生能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給出最專業、最適合的建議。
無論是從母乳/配方奶轉換到牛奶,還是嘗試豆漿或其他植物奶,都應該慢慢來。可以先少量混合到寶寶習慣的奶中,讓他們逐漸適應新的味道和口感。同時密切觀察寶寶的反應,包括消化狀況和是否有過敏症狀。
寶寶一歲後,營養的主要來源是多樣化的固體食物,而不是奶類。奶只是補充品。爸媽應該盡力提供均衡的飲食,確保寶寶從各種食物中獲得所有必需的營養素。即使寶寶不喜歡喝奶,他們仍然可以從其他食物中獲得足夠的脂肪、蛋白質和鈣質。
2歲以下的兒童應該避免攝取添加糖分。調味牛奶(如巧克力奶、草莓奶)和其他含糖飲料,對孩子的健康有害,會增加體重超重、蛀牙、心臟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風險。即使是含有天然甜味劑或人工甜味劑的飲料,也可能讓孩子對甜食產生強烈偏好,導致他們不喜歡喝白開水,所以也應盡量避免。
食物過敏的症狀可能包括皮疹、流鼻涕、喘息、腹瀉、嘔吐、血便等。一旦發現寶寶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相關食物,並帶寶寶就醫。